一、人性向善的逻辑性
傅教授反复强调“人性向善”,而非“人性本善”,并用缜密的逻辑论证加以证明。傅教授今天讲到的以下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,并引发了我的深思。一是,“人性本善”会陷入“自然主义谬误”的困境。所谓的“自然主义谬误”是指把“事实”和“价值”混在一起,以至于“事实包含价值”。“人性”是人生来具有的客观事实,而“善”是主观的价值判断。我在国外写博士论文时,就知道了写论文必须把“客观”的东西与“主观”的东西分开,以免误导读者。例如,我通过调查获取了“1”和“2”这两个数据,然后进行客观计算,得出“1+2=3”;这是客观的东西。然后,我再去主观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,并判断该结果是否合理;这是主观的东西。当然,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之间还要有相应的连接。“人性向善”,既把“人性”这个客观的东西与“善”这个主观的东西分开了,又用一个“向”字把这两者连接起来了,逻辑极其缜密。二是,“人性向善”的逻辑推理过程。傅教授说,一方面,人生来就有人性;另一方面,人必然要分辨善恶(也只有“人”才会分辨善恶);这样一来,“人性”和“善恶”之间就一定存在关联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样的关联呢?傅教授使用西方的诠释学作为分析工具,对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进行了彻底研究,最终用这个“向”字把“人性”和“善”这两者关联起来了。三是,人之所以会作恶的原因。根据事物的相对性,有“善”就有“恶”。既然是“人性向善”,那么人为什么又会作恶呢?傅教授的解释是:每个人在正常情况下都会行善,也就是“人性向善”;但是在不正常的情况下就可能作恶(作恶者本人当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)。这就像水在正常情况下都会向下流,但可能因外部力量的影响而向上流。即便水可能向上流,但这并是水的本性,水的本性仍然是向下流的。二、人格修养的六境界
《孟子》讲到了“可欲之谓善,有诸己之谓信,充实之谓美,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,大而化之之谓圣,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”。傅教授对这六个境界作了严密又通俗的解释:自己内心欣赏的行为叫“善”,自己做到了这样的行为叫“信”,任何时候和场合都做到叫“美”,自己做到且能静态地影响别人叫“大”,还能够动态地感化别人叫“圣”,圣到人们无法理解的程度叫“神”。傅教授又结合《孟子》中的“及其闻一善言,见一善行,若决江河,沛然莫之能御也”,对“可欲之谓善……”作了进一步的解释。舜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,是因为他听到一句好的言论,看到一种好的行为,就内心特别欣赏,非要学习和实践不可。这让我想起了西方的一个分析工具“标杆对照(Benchmarking)”。它就是要求人们主动寻找局部的榜样,并以此为标杆,向标杆看齐,向标杆靠拢。我自己也经常用“标杆对照”这个方法向别人学习。任何人,只要在某个局部做得好,那他(她)就是我在这个局部的标杆。原来“标杆对照”的始祖还是在我们的《孟子》中。三、存心养性、事天立命
听了傅教授对《孟子》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知其性,则知天矣。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夭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”的讲解后,我把这段话概括成了“存心养性、事天立命”。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恻隐之心、羞恶之心、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,持续养育自己“向善”的本性,建立和追求自己的人生使命(天命)。傅教授解释道,行善必须是发自内心的,必须是真诚的;“真诚”和“行善”是紧密相连的,不能分开;不真诚的“行善”并不是真正的“行善”(因为“行善”者有其他目的)。傅教授说,你按当下你认为是最善的方式去做事,这就是行善;所以行善也是一种动态的、需不断改进的行为,行善也就是每个人立即就可以付诸行动的。四、学习国学的好处
在晚餐聚会时,一位学长说到:不少人问他,学习国学到底有什么用?这位学长虽然并没有直接给出他的答案,还是引发了我当即在内心总结了一下我自己的情况。虽然跟傅教授学国学的时间还很短,但是我已经深切体会到了以下三大好处。一是,我有了更大的向上的动力。我本来就有向上的动力,学习国学之后,动力就更大了。学了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,知道了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;学了《道德经》,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天外有天。这样,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巨大差距,知道了自己做得还很不够,当然就有了更大的向上的动力。二是,我实现了“五十而知天命”。我从20岁起就一直在实践、学习和研究诞生于美国的现代项目管理方法。现在,当然不满足于简单地跟随和应用这一套方法了,而是想要在这套方法的基础之上有自己的较大创新。我们的国学真的是全人类的大智慧。学习国学之后,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(天命),那就是:设法把国学的大智慧与项目管理的具体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,做出较大的创新。我将为此而不懈努力!三是,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。这种信心既来自以傅教授为榜样,也来自前面的更大的向上的动力以及五十而知天命。我自己与傅教授有不少相似之处,具备向傅教授学习的很好的基础。傅教授七兄弟姐妹,我亦七兄弟姐妹;傅教授在国外读完博士立即回国,我亦读完博士立即回国;傅教授专心于研究和写作,我亦专心于研究和写作。当然,与傅教授相比,我还有很大的差距。傅教授那么真诚、勤奋、专心,是非常值得我和许多人学习的。 汪小金分享创造价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