庄子

首页 » 常识 » 灌水 » 庄子执着于表象是一种愚昧,刻意伪善则是一
TUhjnbcbe - 2020/6/6 16:52:00
《道德经》说: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能够用语言表述的道,都不是永恒的道,能够用言语叙述的名,都不是真正的名,真正的智慧在表象的背后,又在文字之中蕴含的地方,而不是文字和表象的本身。这句话阐述了智慧存在的方式,告诉我们该如何真正的去探寻智慧,而这句话中也表述了一个常见的世俗悲剧,那就是世俗之人总执念于表象之上。01在这个世界上,有人愚昧的将表象当做事物的本质,就如很多人学习智慧总执念于文字之上的愚昧一样,也有人故意制造虚假的表象来衬托自己的光辉,就如同很多伪善之人故意制造淡泊名利,施舍行善的形象来伪装自己一样可恶。《庄子》之中说道:荃者所以在鱼,得鱼而忘荃;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;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。鱼荃是用来捕鱼的,捉到鱼之后就忘掉了鱼荃;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,捕到兔子之后,就忘掉了兔网;言语是用来传达思想的,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。这句话的内涵就是“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”的道理,而且举了两个非常形象的例子:用鱼网捕鱼和用兔网捕兔,其中传达的思想就是:得到真正想得到的智慧之后,就要抛开表面的文字表象,不要在拘束于表象之中。语言本身只是承载智慧的方式,但是很多人却误以为这个方式就是智慧本身,就好像很多人读书一样,总在局限于文字的表象之中,却因为过度执念,和文字背后的智慧无缘。这样固执的思维方式不仅在追求智慧上,在人生的诸多时刻都会给自身带来问题,最常见的就是看问题的时候只看到表象,而忽略了表象背后的根本。比如在《道德经》中说: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所有高远和伟大的目标背后,都有一个艰苦的付出和过程,而执着于表象的人却往往会忽略这个重要过程。这就如同人生中常出现的矛盾,很多人看到问题的时候总会指责当事人,但是从未抛开表象去真正想到当事人为什么会这做这样一个事情,更未想过当事人也会有苦衷,如果换作是自己,或许做的还不及当事人。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,用抛开表象看本质的思维去看待根本,这个过程也是开悟,这不仅会让自己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新世界,还会避免人生的诸多悲剧。如果一个人执念于表象是一种愚昧,那么故意制造虚伪的表象来衬托自己,则是极大的可恶。02《庄子》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:演门有一个死了亲人的人,后来因为悲伤格外消瘦而被任命为官,他的同乡看到之后就效仿他,而消瘦毁容者死者过半。尧要禅让天下给许由,许由就逃到了箕山;商汤想把天下传给瞀光,瞀光大发脾气;纪他知道了这件事情,率领弟子隐居在窾水一带,诸侯纷纷前往慰问,过了三年,沈申徒狄仰慕其名而投河自尽。古代以儒家的观念为治国核心,而儒家尊重的就是一个人的仁孝之心,所以在当时非常看重丧葬祭祀之礼,一个人如果在长辈离去之后非常悲伤,就表明他是一个有德之人。所以在古代,一个人可以凭着自己的孝心而得到功名爵位。这个故事中就说演门有一个人因为有孝心而被任命为官,其他人看到了之后都纷纷效仿,但是效仿他的人不但没有达到目的,还因为过度“消瘦毁容而导致死者过半”。这群刻意模仿的人就是期望以自己的虚伪来获取名利,他们为了得到高官厚禄而故意伪装出悲伤的样子,假戏真做,但是最终并没有达到目的。这些人故意制造的表象都是为了追逐名利,所以这个故事接下来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:尧禅让天下,商汤禅让天下,和纪他隐居的故事。纪他和弟子的隐居,表面上看并非为名利,但实则刻意隐居也是为了保全自己清高的名声,看似不同,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。这就像生活的悲剧制造者,有些人知道善良可以给人生带来好处,就刻意做出伪善的举动,来衬托自己的光辉,以便于达到自己逐名逐利的目的,表面上看是淡泊名利,实则还是为了名利,这样的虚伪才更加可怕。换一种角度来看,这些一味执着于表象的人,他们真的达到了目的了吗?并非如此。正如故事中所说,假戏真做最后导致消瘦而死,也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名利。所以对于人生来说,所有执念于表象的事物,都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。无论是愚昧之人还是可恶之人,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,抛开执念于表象的愚昧,看到表象背后的根本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1
查看完整版本: 庄子执着于表象是一种愚昧,刻意伪善则是一